关于内外宣联动解决方案的几点思考08(美通社、欧洲发新闻)

发布日期:2020-09-28 06:38
分享到:


作为一名从1994年入职电视台的媒体老兵,1999年起,我开始参与一线的外宣工作。当时由山西广播电视局承办的中国黄河电视台组织、协调全国上百家省市级电视台制作节目,并通过美国的SCOLA广播网在美国本土落地播出。我们为此专门开设了新栏目“中国都市”,这是一个每月一期,每期15分钟的专题节目,选题主要反映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、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。(美通社、欧洲发新闻)

我仍然记得做第一期节目后期时的一个小细节,我曾问领导是否需要加英文字幕,领导说不用,我觉得有些奇怪,这是给美国人看的节目,不加英文他们能懂吗?后来才知道SCOLA是个美国一个教育频道,里面有教美国人学中文的内容。但即便是现在,如果把国内电视台做的中文节目给正在学汉语的美国人看,又有多少人能看明白呢?高度专注很好,但当时下这么大功夫,做这么多节目,但收视效果差强人意,总觉得有些不太划算。(美通社、欧洲发新闻)

其实以上经历可以算是内外宣联动的早期尝试,只是上世纪90年代似乎还没有这样的提法。当时不少电视台的节目是专为外宣而做,但因为对美国受众、本土传播渠道和效果评估标准了解有限,所以节目的针对性不强,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。当时每年都有全国性的电视外宣会,我以责任编辑和制片人的身份,分别参加了1999和2002年由昆明台、沈阳台承办的两次会议。现在已经忘了当时开会的具体内容,但每次年会都有对外宣节目的评选,也会组织大家学习、讨论,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给了我一个对外宣的基础认识和大致理解。(美通社、欧洲发新闻)

回到当下,外宣工作仍面临卓多问题,但最迫切的,也是最根本的,就是让海外受众了解真实的、主流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。要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渠道,大量、高效和准确的实施大众、小众传播(人际传播、高度垂直传播等),内容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核心。最后强调一点,外宣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作,只有常年的专注、积累、总结、优化、提高,才会有更好的收获和质的提升。

以上内容是我这几年对外宣工作的一点思考,一家之言,供大家参考。


本文是“中国盒子=外媒发稿”的原创文章。欢迎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:“中国盒子= 外媒发稿”,谢谢。
阅读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