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内外宣联动解决方案的几点思考06(美通社、美国新闻发布)

发布日期:2020-09-14 08:35
分享到:


第五、长期坚持系统性发布,大幅增加各语种内容发布数量,首要是英文;
我曾运营、参与过几个常年在海外做内容投放的项目,其中投放时间最短的是3年,目的国以美国为主、英国为辅。内容呈现方式为视频,传播渠道为Dish和Sky入户+社交媒体(YouTube、脸书Facebook、推特Twitter等)+官网。年均内容发布量将近2万条短视频。(美通社、美国新闻发布)

在投放第一年,除了美方平台Dish提供的基础播出数据,我们很少收到来自美、英的其他反馈。大概从第二年起,我们开始逐渐收到来自美国的邮件,邮件内容以咨询版权授权,播出许可为主,到了后期,还增加了商务合作,询问节目内容涉及到的商品、项目等联系方式的不同需求。(美通社、美国新闻发布)

在各类咨询中,以商务、科技、文化类需求为最多,同时,这几类也是我们日常发布内容数量比较多的几个领域。我们有专门的商务、财经和文化类栏目,有的是日播,有的是周播,这样的内容生产、发布频率大且稳定,这种安排特别有利于网络传播,对增加受众粘性和谷歌、YouTube收录、排名都有比较大的帮助。(美通社、美国新闻发布)

在做到第三年时,我们可以每周都收到至少几条来自海外的各类需求邮件,除了来自美国、英国外,还有来自其它非英语国家的一些信息。而对节目反馈来源最多的渠道是社交媒体,特别是通过YouTube和脸书Facebook,观众可以对几年前发布的内容进行评论、转发,赞或踩等操作,这让长时间的积累变得更有价值。

在我和我的团队发布的各类内容里,英文使用是最多的,英文也是在全球互联网内容库中占比最大、影响力最大的主导语言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首先推荐使用英语母语的专业写手(记者、编辑、专栏、社论作家等)母语原创,这样可以帮助稿件在众多中式表达,和其他欠缺表述准确度的内容中脱颖而出。尽可能多的使用更多渠道发出,以增加发布量。目前线上的各类网站、社交媒体是主体,还可以考虑适当搭配线下传统媒体或展会等形式进行投放。

总体来看,在海外媒体环境中,中国主题的外文内容偏少,正向、主流的内容比例更少,这与中国目前现有和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很不匹配。中国有足够实力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,只是缺少更精准的规划、定位和更强有力的执行、措施。



本文是“中国盒子=外媒发稿”的原创文章。欢迎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:“中国盒子= 外媒发稿”,谢谢。  
阅读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