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9-05-05
博文:美联社主编教你写新闻稿(05)(美通社、美国发新闻通稿)+ 查看更多
博文:美联社主编教你写新闻稿(05)(美通社、美国发新闻通稿)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0-07-20 10:04
分享到:

点击此链接阅读本系列上一篇文章,http://www.zhongguohezi.com/ts123/
这篇博文的案例来自美联社日常工作中的实例。作为央视和新华社记者、编辑内部培训的参考资料,其价值在于既有美式新闻稿的原汁原味,也考虑了本土化的文化融合。原文案例由美联社特稿部主编 Jack Cappon 团队搜集整理,部分翻译由新华社刘其中老师完成,在此对两位同行前辈表示感谢。(美通社、美国发新闻通稿)
能做具体描述时,少用抽象词,如设施/facilities、争端/issue、实例/case、疑问/question、条件/condition、活动/activities、经验/experience、方面/field、因素/factor、拟议/proposition、基础/basis、性格/character、性质/nature、过程/process、问题/problem等。(美通社、美国发新闻通稿)
以上词汇往往被加在某些特定词组后面,如交通拥挤/heavy traffic,就变成了交通拥挤问题/heavy traffic problem,或交通堵塞状况/congested traffic situation。加入这些抽象词,会让原本简洁、清晰的描述变得模糊,也使得句子变得沉闷和抽象。比如:设施、问题、争端到底指的是什么?设施可以指在机场、饭店、公园或厨房等等,其他抽象词也是如此。(美通社、美国发新闻通稿)
在漆黑的小巷里被割破喉管的人被称为暴力的牺牲品/a victim of the violence。前半部分是比较具体的描述,后半部分的a victimof the violence则是抽象词,它可以对应很多不同的具体描述。把鼠标叫做鼠标,可以勾勒出物品清晰的画面,但如果用电脑外设,或电脑配件等词,那也可能指的是键盘、硬盘、耳麦等。
在下一篇小贴士里,我们将举例说明为什么要对抽象词的使用有所节制。
阅读更多文章